自古以來,人們總會不自覺仰望夜空。城市燈火再絢爛、螢幕亮度再耀眼,都掩不住無盡黑幕與星芒的召喚。無論身處何方,人類以星座為坐標指南,展開對遙遠邊界的遐想。
Aesop 最新 「蒼穹之上.引香水」, 可被視為向無垠星空致意的嗅覺創作:以華麗而馥郁的琥珀調,獻上感官頌歌,旨在激發對偶然與可能的思索。抬頭與沉思
以繁複如星座的成分織成,「蒼穹之上.引香水」激發我們抬首仰望夜空的渴望,讓滿天星象,推開感官及思緒的邊界。
在新香水推出之際,我們也邀請您暫時將目光放下,轉向同樣蘊藏奇幻力量的書頁文字;以下六部作品,帶思緒展開另一段太空漫遊。

《軌道》(Orbital)| Samantha Harvey
距離地表約四百公里的國際太空站上,四名太空人與兩位俄羅斯航天員沿軌道反覆繞行地球。透過艙窗,他們凝視腳下那顆熟悉卻又陌生的藍色星球,在失重長夜裡思索:慾望與科學、愛與戰爭、氣候變遷、登月計畫,以及生與死的邊界。作者 Samantha Harvey 以中篇小說的形式,鋪陳六條意識流;如漂浮靈魂的段落流星,交織成一首太空史詩,讓讀者脫離重力束縛,重新審視我們稱之為家的這顆星球。

《第一知識》系列《天空之國:原住民星空學》(Astronomy: Sky Country)| Karlie Noon、Krystal De Napoli
澳洲由 250 多個原住民族群共同組成,六萬五千年來,他們與土地、海洋與夜空共生,維持緊密的互動與連結:星座既是曆法,也是航海羅盤,更是農耕與社會秩序的依據。《第一知識》系列致力統整這些古老智慧,既可當作實用手冊,也像一套口袋型的文化百科。該系列第四本《天空之國:原住民星空學》本書聚焦各族群的星空智慧──如何以星座對照地貌、以星光安排日常;古老智慧傳承至今日,與當代生活自然銜接。

《論天》(On the Heavens)| Aristotle 亞里斯多德
寫於西元前 350 年左右,這本經典著作探討天體的組成、功能與運行方式。亞里斯多德在書中首次提出「以太」假說:一種只存在於地球之外的第五元素。他認為星辰與行星皆由此物質構成並得以運動,因此帶有神性,甚至可能擁有靈魂。兩千多年後再讀,仍能感受那份試圖以哲思觸碰宇宙邊界的好奇與野心。

《玻璃宇宙:哈佛天文台女性的群星筆記》(The Glass Universe: How the Ladies of the Harvard Observatory Took the Measure of the Stars)| Dava Sobel
我們今日對宇宙的理解,需歸功於一群被歷史埋沒的隱形功臣:這些人多半是女性,甚至還有孩童。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,每一天,她們對著「玻璃乾版」,用放大鏡標註星點、比對光譜、整理龐大的科學數據,再交到當時的男性天文學家手中。這也就是 Dava Sobel 2017 年著作《玻璃宇宙》書名的緣起──她寫下那些受哈佛天文台邀請、投入劃時代天文攝影工作的女性身影。這部作品為一群細心、改變世界的科學家留下珍貴紀錄,讓她們的故事得以傳承,不被歷史的黑洞吞沒。

《星辰的誕生》(The Stuff of Stars)| Marion Dane Bauer/Ekua Holmes
這是一本關於「大霹靂宇宙論」的繪本:藝術家 Ekua Holmes 以手工漂染紙紋,讓顏料暈散出宇宙漩渦;詩人 Marion Dane Bauer 的文字則道出宇宙的誕生──從微小一點,到無盡星河的歷程。這本令人迷戀的作品,無論是孩童或成人,都能被這段關於大霹靂的故事深深吸引。

〈殞星〉 ("Dead Stars")— Ada Limón
若以上這些深刻的宇宙論,讓思緒稍顯沉重,不妨以這首短詩,來調整腳步與呼吸。 Dead Stars. 美國桂冠詩人 Ada Limón 提醒讀者,我們的身體與星塵同源;筆鋒一轉,又提到出門倒垃圾的日常小事。詩中字句貼近生活,樸實卻超然;既瞬間即逝,又指向永恆。

‘Do not look at stars as bright spots only. Try to take in the vastness of the universe.’
Maria Mitchell